一、实践活动研究题目 二、目的和意义 l、集中研讨,分析苏教版教材在低年级“口语交际’’训练方面的教学内容,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要点,写出分析报告《发挥课程资源,拓宽“习语交际”训练途径》。 2、本地区农村制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调查本地交际习惯,方言对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影响。学生个性差异对“口语交际”能力形成的影响,对实验班级“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测评,整体了解制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探究适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方式,完成论文《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 3、不同形式“口语交际”训练课训练方式设计的实践活动研究。通过教材分析,集体备课、研讨,设计不同教学内容的训练方式;课堂教学,听课议学,反思交流等方式进行反复提炼,至2 0 0 4年2月形成成果,即一个优秀教案,一堂“口语交际”优质课,一个优秀课件。为在不同学科间关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借鉴和经验。 4、各科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实践活动研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收集、整理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个案,并进行听课议课,实践活动研究讨论,反思交流等形式,探索拓展低年级私 “口语交际”训练不同学科间的教学方法。至2004年12月,对收集的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完成实践活动研究性论文《创设情境,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听说互动的环境》。 5、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的实践活动研究。关注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评价方式对学生能力形成所起的作用。采用个案收集,研讨、交流,探索出评价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至2005年6月形成实践活动研究报告《评价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策略》。 6、全面分析、总结各阶段性的实践活动研究资料和成果。通过实验对比进一步论证各阶段实践活动研究成果。完成实践活动研究报告《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训练方式的基本策略》。 2、其他成员按照成员分工,对课题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和实践活动研究,并收集、整理、分析各方面的材料。主要分工如下: 2、2003年11月,课题组研讨会,讨论和实践活动研究低年级语文课“口语交际”部分的教学内容,由刘冬香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于12月底写出分析报告:发挥课程资源,拓宽“口语交际”训练途径。 3、2004年2月,课题组集中研讨会,制订出《制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因素的问卷调查表》,选取实验班学生、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设置由吴春花负责,拿出具体内容后由课题组共同研讨。调查表由各成员协助发放、收集,吴春花做出整理和分析,3月底写出《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方式》。 4、2004年2-5月课题组根据教学进度,选定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每个人上两节实践活动研究课,课后进行集体评议,初步摸索出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上的训练方式,为后期实践活动研究提供经验。 5、2004年5月下旬,召开课题实践活动研究会,了解实践活动研究进程共同交流实践活动研究体会。 七、具体实施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