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主题 走近“家园茗茶”,保护地方特产
二、适用年级 八年级
三、设计意图 本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综合渗透语文、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确定主题、组内分工、实地考察、走访咨询、网上查询、合作总结、提出建议等),使学生了解“家园茗茶”,为“家园茗茶”的保护和发展提建设性意见,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四、背景分析 浙江省嘉兴市塘汇街道茶园村产的“家园茗茶”,茶叶色泽清翠,味醇厚而芳香,曾于清宣统二年(1910)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金牌奖,其茶树传说是从绍兴连泥带土移植而来,已有200多年历史。然而,由于经济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占地不过二亩余的茶园面临铲除的危险。这引起了地方有识人士的关注,了解和保护“家园茗茶”,是塘汇人民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淡,在肯德基、百事可乐、迪斯尼、哈利波特等洋文化和超女、快男等“草根文化”猛烈的灌输和压倒性的宣传面前,地方文化生存的空间几乎挤压殆尽。了解和保护“家园茗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
五、活动时长 总时长:6-7周 第一阶段(研学阶段)时长:课内1-2课时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时长:课内2课时,课外2周 第三阶段(整理阶段)时长:课内1课时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时长:课内1课时 第五阶段(展示阶段)时长:课内1课时
六、活动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走访、上网搜索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家园茗茶”悠久的历史,曾经的辉煌和现实的困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热情和责任感。 2.通过为“家园茗茶”的生存和发展献计献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查询、采访、记录、整理、写作等技巧综合运用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展示成果,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七、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研学阶段 1.先通过学校来自茶园村的学生对“家园茗茶”的处境作初步的了解,并在班里简单介绍,引起学生的关注。 2.按兴趣和条件,给学生划分活动小组,人数8人左右,一个班约6个小组;确定(组内推选)小组负责人;小组长进行组内分工,提出要求。 3.各小组针对主题设计出一个初步方案,包括实践活动研究的主题、目的、途径、方法、步骤、成果形式等。指导教师关注各小组方案的撰写,及时作出指导。 4.设计如下表格,发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填写下一阶段的调查活动。
(二)调查阶段 拟引导学生在主题活动下设“‘家园茗茶’全接触”和“‘家园茗茶’的保护”两个活动项目,根据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先分组实施第一项活动,在此基础上实施第二项活动。两项活动以下均再设若干小项,小组均选择一个小项进行活动。 1.“家园茗茶”全接触 (1)“家园茗茶”的历史 这项活动的具体内容,是通过查询文献史料、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家园茗茶”的由来和概况。 (2)“家园茗茶”的现状 这项活动的具体内容,是通过现场观察和走访地方政府、茶园村村委、村民等,了解“家园茗茶”茶树的生存状况、茶叶的加工工艺、茶叶的产供销等情况。 (3)“家园茗茶”的处境 这项活动的具体内容,是通过走访地方政府,了解“家园茗茶”处在塘汇街道新一轮经济开发的范围之内,可能遭遇铲除的困境,从此成为历史名词。 2.“家园茗茶”的保护 (1)给“家园茗茶”一个家 保留“家园茗茶”,就要做好规划,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查询一些城市规划的知识,结合本地情况大体构想茶园村的规划,初步形成给地方政府的书面建议。 (2)给“家园茗茶”换新血 “家园茗茶”茶树年代久远,需要进行改造和更新;“家园茗茶”茶叶的加工工艺比较落后,亟须改进。二者都是提升“家园茗茶”品质的重要环节,如何操作,可以指导学生在具体了解清楚茶树的生长情况及茶叶的加工工艺的基础上,上网借鉴,在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形成建言。 (3)给“家园茗茶”换新装 由于产量少,市面上几乎没有“家园茗茶”的研学,对“家园茗茶”的宣传也就无从谈起。怎样提升“家园茗茶”的知名度,可以做个策划。 在调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于调查中所取得的材料以及在调查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进行交流,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时间补充调查材料。教师指导的重点可以是:引导学生分析调查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灵活应对。对于学生能力以外的困难,教师应设法助其解决。 (三)整理阶段 各小组对材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对调查材料进行有效性分析,剔除无关材料。 2.指导学生完善材料,视需要进行补充调查与材料搜集。 3.指导各组做好材料的统计与归类工作。 (四)总结阶段 课题负责人开始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本次研学旅行的同学进行交流,撰写体会文章。 教师重点:对本次研学旅行进行评价;指导课题组负责人撰写报告,主要内容框架如下: 一、前言 调查主题 调查组成员 指导老师 调查时间 调查方法 二、调查背景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过程 五、我们的发现(“家园茗茶”的历史与现实) 六、我们的建议
(五)展示阶段
八、活动成果的交流形式和总结 (一)预期的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学生体会文章、成果课件、音像材料等。 (二)展示交流形式 1.参与学校以及更高级别的研学旅行成果展评。 2.将成果(含建议)编印成册,送交拥有“家园茗茶”经营管理权的茶园七组、当地人大、政协代表、嘉兴日报社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九、评价方案 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情感体验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等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应采用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受访对象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应放在过程评价上,从而体现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改进功能。以100分满分计,具体分值分配如下: (一)团队表现分(40%) 根据团队的整体表现计分,小组成员都计相同分数。 1.教师对研学旅行的准备阶段进行评价,这个阶段主要评价各小组提供的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对预计的困难所采取的措施。按好、一般、待改进三个档次分别计9~10、7~8、0~6分。 2.在调查过程中请被调查对象对学生的活动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准备给被调查对象提供如下评价表(在多个调查对象打分中取平均值):
3.教师对小组成果进行鉴定评价,按好、一般、待改进三个档次分别计17~20、13~16、0~12分。 (二)个人表现分(60%) 1.学生对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按好、一般、待改进三个档次分别计17~20、13~16、0~12分。 2.小组组长对本组成员在本次研学旅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课题负责人对各组组长进行评价,组长对课题负责人进行评价,按好、一般、待改进三个档次分别计17~20、13~16、0~12分。(30%) 根据以上的分值,累加在85分(含85分)以上为优秀,85分以下为合格。 |